GIL锁
计算机有4核,代表着同一时间,可以干4个任务。如果单核cpu的话,我启动10个线程,我看上去也是并发的,因为是执行了上下文的切换,让看上去是并发的。但是单核永远肯定时串行的,它肯定是串行的,cpu真正执行的时候,因为一会执行1,一会执行2.。。。。正常的线程就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在python中,无论有多少核,永远都是假象。无论是4核,8核,还是16核.......不好意思,同一时间执行的线程只有一个(线程),它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个是python的一个开发时候,设计的一个缺陷,所以说python中的线程是假线程。
1、全局解释器锁(GIL)
无论你启多少个线程,你有多少个cpu, Python在执行的时候会淡定的在同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线程运行
2、GIL存在的意义?
因为python的线程是调用操作系统的原生线程,这个原生线程就是C语言写的原生线程。因为python是用C写的,启动的时候就是调用的C语言的接口。因为启动的C语言的远程线程,那它要调这个线程去执行任务就必须知道上下文,所以python要去调C语言的接口的线程,必须要把这个上限问关系传给python,那就变成了一个我在加减的时候要让程序串行才能一次计算。就是先让线程1,再让线程2.......
每个线程在执行的过程中,python解释器是控制不了的,因为是调的C语言的接口,超出了python的控制范围,python的控制范围是只在python解释器这一层,所以python控制不了C接口,它只能等结果。所以它不能控制让哪个线程先执行,因为是一块调用的,只要一执行,就是等结果,这个时候4个线程独自执行,所以结果就不一定正确了。有了GIL,就可以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能够工作。虽然这4个线程都启动了,但是同一时间我只能让一个线程拿到这个数据。其他的几个都干等。python启动的4个线程确确实实落到了这4个cpu上,但是为了避免出错。这也是Cpython的一个缺陷,其他语言没有,仅仅只是Cpython有。
3、GIL锁关系图
GIL(全局解释器锁)是加在python解释器里面的,效果如图:
如上图,为什么GIL锁要加在python解释器这一层,而却不加在其他地方?
因为你python调用的所有线程都是原生线程。原生线程是通过C语言提供原生接口,相当于C语言的一个函数。你一调它,你就控制不了了它了,就必须等它给你返回结果。只要已通过python虚拟机,再往下就不受python控制了,就是C语言自己控制了。你加在python虚拟机以下,你是加不上去的。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穿过这个锁去真正执行。其他的线程,只能在python虚拟机这边等待。
总结: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GIL
并不是Python的特性,它是在实现Python解析器(CPython)时所引入的一个概念。就好比C++是一套语言(语法)标准,但是可以用不同的编译器来编译成可执行代码。有名的编译器例如GCC,INTEL C++,Visual C++等。Python也一样,同样一段代码可以通过CPython,PyPy,Psyco等不同的Python执行环境来执行。像其中的JPython就没有GIL。然而因为CPython是大部分环境下默认的Python执行环境。所以在很多人的概念里CPython就是Python,也就想当然的把GIL
归结为Python语言的缺陷。所以这里要先明确一点:GIL并不是Python的特性,Python完全可以不依赖于GIL。
线程锁(互斥锁)
线程需要沟通,需要共享数据,但是我们之前并没有涉及到多线程情况共享数据的例子。下面就来看看,多线程共享数据会出现什么情况
1、多进程共享数据(python2.7中实验)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import
threading
import
time
def
run(n):
global
num
# 把num变成全局变量
time.sleep(
1
)
# 注意了sleep的时候是不占有cpu的,这个时候cpu直接把这个线程挂起了,此时cpu去干别的事情去了
num
+
=
1
# 所有的线程都做+1操作
num
=
0
# 初始化num为0
t_obj
=
list
()
for
i
in
range
(
100
):
t
=
threading.Thread(target
=
run, args
=
(
"t-{0}"
.
format
(i),))
t.start()
t_obj.append(t)
for
t
in
t_obj:
t.join()
print
(
"--------all thread has finished"
)
print
(
"num:"
, num)
# 输出最后的num值
#执行结果
-
-
-
-
-
-
-
-
all
thead has finished
(
‘num:‘
,
97
)
#输出的结果
最后输出的结果怎么会是 97 呢?应该是100才对啊,不是有GIL(全局解释器锁)已经控制了,为什么最后的输出结果还是错误?
其实这种情况只能在python2.x 中才会出现的,python3.x里面没有这种现象,下面我们就用一张图来解释一下这个原因。如图:
解释:
- 到第5步的时候,可能这个时候python正好切换了一次GIL(据说python2.7中,每100条指令会切换一次GIL),执行的时间到了,被要求释放GIL,这个时候thead 1的count=0并没有得到执行,而是挂起状态,count=0这个上下文关系被存到寄存器中.
- 然后到第6步,这个时候thead 2开始执行,然后就变成了count = 1,返回给count,这个时候count=1.
- 然后再回到thead 1,这个时候由于上下文关系,thead 1拿到的寄存器中的count = 0,经过计算,得到count = 1,经过第13步的操作就覆盖了原来的count = 1的值,所以这个时候count依然是count = 1,所以这个数据并没有保护起来。
2、添加线程锁
通过上面的图我们知道,结果依然是不准确的。所以我还要加一把锁,这个是用户级别的锁。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import
threading
import
time
def
run(n):
lock.acquire()
# 添加线程锁
global
num
# 把num变成全局变量
time.sleep(
0.1
)
# 注意了sleep的时候是不占有cpu的,这个时候cpu直接把这个线程挂起了,此时cpu去干别的事情去了
num
+
=
1
# 所有的线程都做+1操作
lock.release()
# 释放线程锁
num
=
0
# 初始化num为0
lock
=
threading.Lock()
# 生成线程锁实例
t_obj
=
list
()
for
i
in
range
(
10
):
t
=
threading.Thread(target
=
run, args
=
(
"t-{0}"
.
format
(i),))
t.start()
t_obj.append(t)
for
t
in
t_obj:
t.join()
# 为join是等子线程执行的结果,如果不加,主线程执行完,下面就获取不到子线程num的值了,共享数据num值就错误了
print
(
"--------all thread has finished"
)
print
(
"num:"
, num)
# 输出最后的num值
小结:
- 用theading.Lock()创建一个lock的实例。
- 在线程启动之前通过lock.acquire()加加锁,在线程结束之后通过lock.release()释放锁。
- 这层锁是用户开的锁,就是我们用户程序的锁。跟我们这个GIL没有关系,但是它把这个数据相当于copy了两份,所以在这里加锁,以确保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真真正正的修改这个数据,所以这里的锁跟GIL没有关系,你理解就是自己的锁。
- 加锁,说明此时我来去修改这个数据,其他人都不能动。然后修改完了,要把这把锁释放。这样的话就把程序编程串行了。
3、使用场景
在用户层面加锁,使程序变成串行了,那我们在什么情况下用呢?
1、我们在程序中间不能有sleep,因为程序变成串行,这样你再sleep,程序执行的时间就会变长。
2、我们使用的时候确保数据量不是特别大,如果数据量大,也会影响我们的执行效率。
3、如果你程序结束时,不释放锁的话,而且程序又是串行的,则就是占着坑,那永远在那边等着,所以最后需要释放锁。
递归锁(RLock)
1、线程死锁
在线程间共享多个资源的时候,如果两个线程分别占有一部分资源并且同时等待对方的资源,就会造成死锁,因为系统判断这部分资源都
正在使用,所有这两个线程在无外力作用下将一直等待下去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import
threading
def
run1():
print
(
"grab the first part data"
)
lock.acquire()
# 修改num前加锁
global
num
num
+
=
1
lock.release()
# 释放锁
return
num
def
run2():
print
(
"grab the second part data"
)
lock.acquire()
# 修改num2前加锁
global
num2
num2
+
=
1
lock.release()
# 释放锁
return
num2
def
run3():
lock.acquire()
# 加锁
res
=
run1()
# 执行run1函数
print
(
‘--------between run1 and run2-----‘
)
res2
=
run2()
# 执行run2函数
lock.release()
# 释放锁
print
(res, res2)
if
__name__
=
=
‘__main__‘
:
num, num2
=
0
,
0
lock
=
threading.Lock()
# 设置锁的全局变量
for
i
in
range
(
10
):
t
=
threading.Thread(target
=
run3)
t.start()
while
threading.active_count() !
=
1
:
# 判断是否只剩主线程了
print
(threading.active_count())
else
:
print
(
‘----all threads done---‘
)
print
(num, num2)
上面的执行结果,是无限的进入死循环,所以不能这么加,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递归锁。
2、递归锁(RLock)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import
threading
def
run1():
print
(
"grab the first part data"
)
lock.acquire()
# 修改num前加锁
global
num
num
+
=
1
lock.release()
# 释放锁
return
num
def
run2():
print
(
"grab the second part data"
)
lock.acquire()
# 修改num2前加锁
global
num2
num2
+
=
1
lock.release()
# 释放锁
return
num2
def
run3():
lock.acquire()
# 加锁
res
=
run1()
# 执行run1函数
print
(
‘--------between run1 and run2-----‘
)
res2
=
run2()
# 执行run2函数
lock.release()
# 释放锁
print
(res, res2)
if
__name__
=
=
‘__main__‘
:
num, num2
=
0
,
0
lock
=
threading.RLock()
# 只用修改这里,把线程锁lock()更改成递归锁RLock()的全局变量
for
i
in
range
(
10
):
t
=
threading.Thread(target
=
run3)
t.start()
while
threading.active_count() !
=
1
:
# 判断是否只剩主线程了
print
(threading.active_count())
else
:
print
(
‘----all threads done---‘
)
print
(num, num2)
递归锁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开一把门,在字典里面存一份数据,退出的时候去到door1或者door2里面找到这个钥匙退出,如图:
1 2 3 4lock
=
{
door1:key1,
door2:key2
}
注:递归锁用于多重锁的情况,如果只是一层锁,就用不上递归锁,在实际情况下,递归锁场景用的不是特别多。
转载:https://www.cnblogs.com/Keep-Ambition/p/7596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