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表list的性质: 一个队列,一个排列整齐的队伍,有序的 列表内的个体称作元素,由若千元素组成列表 元素可以是任意对象(数字、字符串、对象、列表等) 列表内元素有顺序,可
1.列表list的性质:
- 一个队列,一个排列整齐的队伍,有序的
- 列表内的个体称作元素,由若千元素组成列表
- 元素可以是任意对象(数字、字符串、对象、列表等)
- 列表内元素有顺序,可以使用索引
- 线性的数据结构
- 使用 [ ] 表示
- 列表是可变的,可增加可减少
- 列表list、链表、queue、stack的差异,链表不一定是线性的,不能使用索引;queue是队列,先进先出后进先出等;stack是后进先出的队列。
2.定义和初始化:
1 >>> lst = list() 2 >>> lst 3 [] 4 >>> lst = [] 5 >>> lst 6 [] 7 # 空列表 8 >>> list(range(5)) 9 [0, 1, 2, 3, 4] 10 # list(可迭代),比如说range()
3.列表的索引访问:
- 索引,即下标。正索引:从左到右,从0开始,为列表中每一个元素编号;负索引:从右到左,从-1开始。
- 正负索引不可以越界,否则会引发异常IndexError。
- 为了方便理解,可以认为列表是从左至右排列的,左边是头部,右边是尾部,左边是下界,右边是上界。
- 列表通过索引访问。list[index],index就是索引,list[5]即表示访问列表中的第6个元素。
4.列表查询:
- index(value,[start,[stop]]):value是给出的值,一般是从左到右的顺序从指定区间查找列表内的元素是否匹配,如果该列表中有多个相同的value,匹配到第一个value值就立即返回索引;匹配不到的话就抛出异常ValueError。
- 例子:list=[‘a‘,2,7,9,2,7],list.index(2)的结果是1,list.index(7)的结果是2。可以看出是从左到右的查找顺序,注意正索引是从0开始的。list.index(2,2)这个语句是什么意思呢?第一个2是value,是想要寻找的数值,第二个2则是start,是指定区间的开始,从例子上看,也就是从索引为2的list中寻找2,list中索引为2的value是第一个7,从第一个7开始从左往右查询,那么第5个数才是要寻找的value,即list.index(2,2)的值为4。
- count(value):例子:list=[‘a‘,2,7,9,2,7],list.count(9)的结果是1,list.count(7)的结果是2,这个是统计列表中value个数的。
- 时间复杂度O(n):一个列表有随即的n个元素,要统计count()某一个元素的个数时,需要将该列表中的所有元素遍历一遍,所消耗的时间为O(n)。O(1)是最理想的,效率最高。列表规模越大,效率越低下。
- 计数器:该如何知道一个列表的长度呢?即如何知道列表中有多少个元素?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列表遍历一次,统计个数,但是这样的话,如果有成千上万个元素的话,效率会非常低下。在这里数据结构在建立列表时,会有一个计数器来单独统计列表中元素的个数,每当该列表增减元素时,该计数器会相应的加减,想要查询该列表的长度,直接调用该计数器即可,这里时间复杂度就达到了所谓的O(1),效率非常高。
- 内置函数len():例子:list=[‘a‘,2,7,9,2,7],len(list)的结果是6,表示该列表中共有6个元素。
5.列表元素修改:
- list[index] = value,索引不要越界。
- 元素增加:append(object) ->None
- 列表尾部追加元素,返回None。list=[‘a‘,2,7,9,2,7],list.append(10),list就变成了[‘a‘,2,7,9,2,7,10]
- None表示没有新的列表产生,就地修改,当前的列表发生变化
- 时间复杂度是O(1)
- 元素插入:insert(index,object) ->None
- 在指定的索引index处插入元素object。list=[‘a‘,2,7,9,2,7],list.insert(3,‘b‘),在list索引为3的位置(即元素9前面)插入一个元素b,list就变成了[‘a‘, 2, 7, ‘b‘, 9, 2, 7]
- None表示没有新的列表产生,就地修改,当前的列表发生变化
- 时间复杂度是O(1)
- 插入时候越界问题:超越上界,尾部追加。list.insert(100,‘b‘),list为[‘a‘,2,7,9,2,7,‘b‘];超越下界,头部追加。list.insert(-100,‘b‘),list为[‘b‘,‘a‘,2,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