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主页 > 编程语言 > 其它开发 >

FinOps for Kubernetes - 如何拆分 Kubernetes 成本

来源:互联网 收集:自由互联 发布时间:2022-05-14
本文独立博客阅读地址:https://thiscute.world/posts/finops-for-kubernetes/ 目录 云计算成本管控 Kubernetes 成本分析的难点 Kubernetes 成本的构成 Kubernetes 资源分配的方式 最佳实践 多云环境 Kuberne

本文独立博客阅读地址:https://thiscute.world/posts/finops-for-kubernetes/

目录
  • 云计算成本管控
  • Kubernetes 成本分析的难点
  • Kubernetes 成本的构成
  • Kubernetes 资源分配的方式
  • 最佳实践
  • 多云环境
  • Kubernetes 成本分析
    • 安装 kubecost
    • kubecost 的成本统计原理
      • 1. CPU/RAM/GPU/Storage 成本分析
      • 2. 网络成本的分析
    • kubecost API
    • 进阶用法
  • 参考

FinOps 是一种不断发展的云财务管理学科和文化实践,通过帮助工程、财务、技术和业务团队在数据驱动的预算分配上进行协作,使成本预算能够产生最大的业务价值。

云计算成本管控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上云,云计算的成本管控也越来越受关注。在讨论 Kubernetes 成本之前,先简单聊下如何管控云计算成本,有一个新名词被用于形容这项工作——FinOps.

传统的数据中心的成本是比较固定的,所有的成本变动通常都伴随着硬件更替。
而在云上环境就很不一样了,由于云服务的按量收费特性,以及五花八门的计费规则,开发人员稍有不慎,云成本就可能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计费的复杂性,业务扩容对成本的影响也变得难以预测。

目前的主流云服务商(AWS/GCP/Alicloud/...)基本都提供基于资源标签的成本查询方法,也支持将成本导出并使用 SQL 进行细致分析。
因此其实要做到快速高效的云成本分析与管控,主要就涉及到如下几个点:

  • 契合需求的标签规范: 从公司业务侧需求出发,制定出合理的、多维度的(Department/Team/Product/...)、有扩展空间的标签规范,这样才能按业务侧需要进行成本分析。
  • 资源标签的准确率: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标签规范的迭代,标签的准确率总是会上下波动。而标签准确率越高,我们对云计算成本的管控能力就越强。

但是也存在许多特殊的云上资源,云服务商目前并未提供良好的成本分析手段,Kubernetes 集群成本就是其中之一。

Kubernetes 成本分析的难点

目前许多企业应该都面临着这样的场景:所有的服务都运行在一或多个 Kubernetes 集群上,其中包含多条业务线、多个产品、多个业务团队的服务,甚至除了业务服务,可能还包含 CICD、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多种其他工作负载。而这些 Kubernetes 集群通常都由一个独立的 SRE 部门管理。

但是 Kubernetes 集群本身并不提供成本拆分的能力,我们只能查到集群的整体成本、每个节点组的成本等这样粗粒度的成本信息,缺乏细粒度的成本分析能力。
此外,Kubernetes 集群是一个非常动态的运行环境,其节点的数量、节点规格、Pod 所在的节点/Zone/Region,都可能会随着时间动态变动,这为成本分析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这就导致我们很难回答这些问题:每条业务线、每个产品、每个业务团队、或者每个服务分别花了多少钱?是否存在资源浪费?有何优化手段

而 FinOps for Kubernetes,就是通过工程化分析、可视化成本分析等手段,来回答这些成本问题,分析与管控 Kubernetes 的成本。

接下来我会先介绍下云上 Kubernetes 成本分析的思路与手段,最后再介绍如何使用 Kubecost 分析 Kubernetes 集群的成本。

要做好 Kubernetes 成本工作,有如下三个要点:

  • 理解 Kubernetes 成本的构成,搞懂准确分析 Kubernetes 成本有哪些难点
  • 寻找优化 Kubernetes 集群、业务服务的手段
  • 确定 Kubernetes 集群的成本拆分手段,建立能快速高效地分析与管控集群成本的流程
Kubernetes 成本的构成

以 AWS EKS 为例,它的成本有这些组成部分:

  • AWS EKS 本身有 $0.1 per hour 的固定费用,这个很低
  • EKS 的所有节点会收对应的 EC2 实例运行费用、EBS 数据卷费用
  • EKS 中使用的 PV 会带来 EBS 数据卷的费用
  • 跨区流量传输费用
    • 所有节点之间的通讯(主要是服务之间的互相访问),如果跨了可用区,会收跨区流量传输费用
    • EKS 中的服务访问其他 AWS 服务如 RDS/ElastiCache,如果是跨可用区,会收取跨区流量费用
    • 如果使用了 Istio IngressGateway 或 traefik 等网关层代理 Pod,那这些 Pod 与服务实例之间,有可能会产生跨区流量
  • NAT 网关费用
    • EKS 中的容器如果要访问因特网,就需要通过 NAT 网关,产生 NAT 费用
    • 如果 VPC 未配置 endpoints 使访问 AWS 服务(dynamodb/s3 等)时直接走 AWS 内部网络,这些流量会经过 VPC 的 NAT 网关,从而产生 NAT 网关费用
  • 服务如果要对外提供访问,最佳实践是通过 aws-load-balancer-controller 绑定 AWS ALB, 这里会产生 ALB 费用
  • 监控系统成本
    • Kubernetes 的监控系统是不可或缺的
    • 如果你使用的是 Datadog/NewRelic 等云服务,会造成云服务的成本;如果是自建 Prometheus,会造成 Prometheus 的运行成本,以及 Pull 指标造成的跨区流量成本

总结下,其实就是三部分成本:计算、存储、网络。其中计算与存储成本是相对固定的,而网络成本就比较动态,跟是否跨区、是否通过 NAT 等诸多因素有关。

Kubernetes 资源分配的方式

Kubernetes 提供了三种资源分配的方式,即服务质量 QoS,不同的分配方式,成本的计算难度也有区别:

  • Guaranteed resource allocation(保证资源分配): 即将 requests 与 limits 设置为相等,确保预留所有所需资源
    • 最保守的策略,服务性能最可靠,但是成本也最高
    • 这种方式分配的资源,拆分起来是最方便的,因为它的计算成本是静态的
  • Burstable resource allocation(突发性能): 将 requests 设置得比 limits 低,这样相差的这一部分就是服务的可 Burst 资源量。
    • 最佳实践,选择合适的 requests 与 limits,可达成性能与可靠性之间的平衡
    • 这种资源,它 requests 的计算成本是静态的,Burstable 部分的计算成本是动态的
  • Best effort resource allocation(尽力而为): 只设置 limits,不设置 requests,让 Pod 可以调度到任何可调度的节点上
    • 下策,这个选项会导致服务的性能无法保证,通常只在开发测试等资源受限的环境使用
    • 这种方式分配的资源,完全依赖监控指标进行成本拆分
最佳实践

要做到统一分析、拆分 Kubernetes 与其他云资源的成本,如下是一些最佳实践:

  • 按产品或者业务线来划分名字空间,不允许跨名字空间互相访问。
    • 如果存在多个产品或业务线共用的服务,可以在每个产品的名字空间分别部署一个副本,并把它们当成不同的服务来处理。
    • 这样名字空间就是成本划分的一个维度,我们还可以在名字空间上为每个产品设置资源上限与预警。
  • 按产品或业务线来划分节点组,通过节点组的标签来进行成本划分
    • 这是第二个维度,但是节点组划分得太细,可能会导致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 这个方案仅供参考,不一定好用
  • 为 Kubernetes 服务设计与其他云资源一致的成本标签,添加到 Pod 的 label 中,通过 kubecost 等手段,基于 label 进行更细致的成本分析
    • 标签一致的好处是可以统一分析 Kubernetes 与其他云资源的成本
  • 定期(比如每周一) check 云成本变化,定位并解决成本异常
  • 建立自动化的成本异常检测与告警机制(部分云服务有提供类似的服务,也可自建),收到告警即触发成本异常分析任务
  • 始终将资源标签准确率维持在较高数值,准确率低于一定数值即自动告警,触发标签修正任务
  • 将成本上升的压力与成本下降的效益覆盖到开发人员,授权他们跟踪服务的 Kubernetes 利用率与成本,以激励开发人员与 SRE 合作管控服务成本。

成本优化实践:

  • 多种工作负载混合部署,提升资源利用率。但是需要合理规划避免资源竞争
  • 调节集群伸缩组件,在保障 SLA 的前提下提升资源利用率
    • 比如 aws 就可以考虑在一些场景下用 karpenter 来做扩缩容、引入 AWS Node Termination Handler 提升 Spot 实例的 SLA
多云环境

上述讨论的绝大部分策略,都适用于多云环境。在这种涉及多个云服务提供商的场景,最重要的一点是:搭建平台无关的成本分析与管控平台。而其核心仍然是文章最前面提到的两点,只需要补充两个字 一致

  • 一致的资源标签规范: 从公司业务侧需求出发,制定出跨平台一致的标签规范,这样才能统一分析多云成本。
  • 资源标签的准确率: 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标签规范的迭代,标签的准确率总是会上下波动。而标签准确率越高,我们对云计算成本的管控能力就越强。

这样就可以把不同云服务商的数据转换成统一的格式,然后在自有的成本平台上进行统一的分析了。

搭建一个这样的成本分析平台其实并不难,许多大公司都是这么干的,小公司也可以从一个最小的平台开始做起,再慢慢完善功能。

以我现有的经验看,其实主要就包含这么几个部分:

  • 成本数据转换模块:将来自不同云的成本数据,转换成与云服务无关的格式,方便统一处理
  • 折扣模块:处理不同资源的折扣
    • 比如 CDN 在用量高的时候通常会有很高的折扣比例
    • 还有 SavingPlans/CommitmentDiscounts 也需要特殊的处理
  • 标签修整模块
    • 随着标签体系的发展,总会有些标签的变更,不方便直接在资源上执行,就需要在成本计算这里进行修正、增补或者删除
  • 成本拆分模块
    • 有些资源的成本是共用的,就需要结合其他来源的数据进行成本拆分,比如 Kubernetes 集群的成本
  • 成本报表:将最终的数据制作成符合各类人员需求的可视化图表,按需求还可以考虑添加交互式特征
    • 可使用 Grafana/Google DataStudio 等报表工具
Kubernetes 成本分析

前面讨论的内容都很「虚」,下面来点更「务实」的:Kubernetes 成本分析实战。

目前据我所知,主要有如下两个相关的开源工具:

  • Kubecost: kubecost 应该是目前最优秀的开源成本分析工具了,self-hosted 是免费的,支持按 deployment/service/label 等多个维度进行成本拆分,而且支持拆分网络成本。收费版提供更丰富的功能以及更长的数据存储时间。
  • crane: 腾讯开源的一款 Kubernetes 成本优化工具,支持成本报表以及 EHPA 两个功能,才刚开源几个月,目前还比较简陋。
    • 腾讯推出国内首个云原生成本优化开源项目 Crane

其中 kubecost 是最成熟的一个,我们接下来以 kubecost 为例介绍下如何分析 Kubernetes 成本。

安装 kubecost

kubecost 有两种推荐的安装方法:

  • 使用 helm 安装免费版
    • 包含如下组件:
      • frontend 前端 UI 面板
      • cost-model 核心组件,提供基础的成本拆分能力
      • postgres 长期存储,仅企业版支持
      • kubecost-network-costs 一个 daemonset,提供网络指标用于计算网络成本(貌似未开源)
      • cluster-controller 提供集群「大小调整(RightSizing)」以及「定时关闭集群」的能力
    • 只保留 15 天的指标,无 SSO/SAML 登录支持,无 alerts/notification, 不可保存 reportes 报表
    • 每个 kubecost 只可管理一个集群
  • 只安装 Apache License 开源的 cost-model,它仅提供基础的成本拆分功能以及 API,无 UI 面板、长期存储、网络成本拆分、SAML 接入及其他商业功能。

开源的 cost-model 直接使用此配置文件即可部署:https://github.com/kubecost/cost-model/blob/master/kubernetes/exporter/exporter.yaml

而如果要部署带 UI 的商业版,需要首先访问 https://www.kubecost.com/install#show-instructions 获取到 kubecostToken,然后使用 helm 进行部署。

首先下载并编辑 values.yaml 配置文件:https://github.com/kubecost/cost-analyzer-helm-chart/blob/develop/cost-analyzer/values.yaml,示例如下:

# kubecost-values.yaml
global:
  # 自动部署 prometheus + nodeExporter,也可以直接对接外部 prometheus
  prometheus:
    enabled: true
    # 如果 enable=false,则使用如下地址连接外部 prometheus
    fqdn: http://cost-analyzer-prometheus-server.default.svc

  # 自动部署 grafana,也可对接外部 grafana 面板
  grafana:
    enabled: true
    # 如果 enable=false,则使用如下地址连接外部 grafana
    domainName: cost-analyzer-grafana.default.svc
    scheme: "http" # http or https, for the domain name above.
    proxy: true # If true, the kubecost frontend will route to your grafana through its service endpoint

prometheus:
  server:
    persistentVolume:
      enabled: true
      size: 32Gi    # 这个大小得视情况调整,集群较大的话 32Gi 肯定不够
    retention: 15d  # p8s 指标保留时长
  nodeExporter:
    resources:
      
# 通过 http://kubecost.com/install 获取 token,用于跟踪商业授权状态
kubecostToken: "xxx"

persistentVolume:
  enabled: true
  size: 32Gi  # 同前所述
  # storageClass: "-" #

# 配置 ingress 入口,供外部访问
ingress:
  enabled: false
  # className: nginx
  annotations:
    # kubernetes.io/ingress.class: nginx
    # kubernetes.io/tls-acme: "true"
  paths: ["/"] # There's no need to route specifically to the pods-- we have an nginx deployed that handles routing
  pathType: ImplementationSpecific
  hosts:
    - cost-analyzer.local

nodeSelector: {}

# 提升网络安全性的配置
networkPolicy:
  enabled: false
  denyEgress: true # create a network policy that denies egress from kubecost
  sameNamespace: true # Set to true if cost analyser and prometheus are on the same namespace
  # namespace: kubecost # Namespace where prometheus is installed

# 分析网络成本,需要额外部署一个 daemonset
networkCosts:
  enabled: false
  config: {}  # 详见 values.yaml 内容

serviceAccount:
  create: true
  annotations:
    # 如果是 aws 上的集群,可以通过 serviceAccount 授权访问 ec2 pricing API 及 cur 数据
    # 也可以直接为服务提供 AccessKeyID/Secret 进行授权
    # 与 AWS 的集成会在后面详细介绍
    eks.amazonaws.com/role-arn: arn:aws:iam:112233445566:role/KubecostRole

# 如下配置也可通过 Kubecost product UI 调整
# 但是此处的配置优先级更高,如果在这里配置了默认值,容器重启后就会使用此默认值,UI 上的修改将失效
kubecostProductConfigs: {}

然后部署:

kubectl create namespace kubecost
helm repo add kubecost https://kubecost.github.io/cost-analyzer/
helm install kubecost kubecost/cost-analyzer -n kubecost -f kubecost-values.yaml

通过 port-forward 访问:

kubectl port-forward --namespace kubecost deployment/kubecost-cost-analyzer 9090

现在访问 http://localhost:9090 就能进入 Kubecost 的 UI 面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 Allocation 成本拆分功能。

kubecost 的成本统计原理 1. CPU/RAM/GPU/Storage 成本分析

Kubecost 通过 AWS/GCP 等云服务商 API 动态获取各 region/zone 的上述四项资源的每小时成本:CPU-hour, GPU-hour, Storage Gb-hour 与 RAM Gb-hour,或者通过 json 文件静态配置这几项资源的成本。
OD 按需实例的资源价格通常比较固定,而 AWS Spot 实例的成本波动会比较大,可以通过 SpotCPU/SpotRAM 这两个参数来设置 spot 的默认价格,也可以为 kubecost 提供权限使它动态获取这两项资源的价格。

kubecost 根据每个容器的资源请求 requests 以及资源用量监控进行成本分配,对于未配置 requests 的资源将仅按实际用量监控进行成本分配。

kubecost 的成本统计粒度为 container,而 deployment/service/namespace/label 只是按不同的维度进行成本聚合而已。

2. 网络成本的分析

https://github.com/kubecost/docs/blob/b7e9d25994ce3df6b3936a06023588f2249554e5/network-allocation.md

对提供线上服务的云上 Kubernetes 集群而言,网络成本很可能等于甚至超过计算成本。这里面最贵的,是跨区/跨域传输的流量成本,以及 NAT 网关成本。
使用单个可用区风险比较高,资源池也可能不够用,因此我们通常会使用多个可用区,这就导致跨区流量成本激增。

kubecost 也支持使用 Pod network 监控指标对整个集群的流量成本进行拆分,kubecost 会部署一个绑定 hostNetwork 的 daemonset 来采集需要的网络指标,提供给 prometheus 拉取,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kubecost 将网络流量分成如下几类:

  • in-zone: 免费流量
  • in-region: 跨区流量,国外的云服务商基本都会对跨区流量收费
  • cross-region: 跨域流量

更多的待研究,看 kubecost 官方文档吧。

另外还看到 kubecost 有忽略 s3 流量(因为不收费)的 issue: https://github.com/kubecost/cost-model/issues/517

kubecost API

https://github.com/kubecost/docs/blob/b7e9d25994ce3df6b3936a06023588f2249554e5/apis.md

  • 成本拆分文档:https://github.com/kubecost/docs/blob/b7e9d25994ce3df6b3936a06023588f2249554e5/cost-allocation.md
  • 成本拆分 API 文档:https://github.com/kubecost/docs/blob/b7e9d25994ce3df6b3936a06023588f2249554e5/allocation.md

查询成本拆分结果的 API 示例:

import requests
resp = requests.get("http://localhost:9090/model/allocation", params={
  "window": "2022-05-05T00:00:00Z,2022-05-06T00:00:00Z",
  "aggregate": "namespace,label:app",  # 以这几个纬度进行成本聚合
  "external": True,     # 拆分集群外部的成本(比如 s3/rds/es 等),需要通过其他手段提供外部资源的成本
  "accumulate": True,   # 累加指定 window 的所有成本
  "shareIdle": False,   # 将空闲成本拆分到所有资源上
  "idleByNode": False,  # 基于节点进行空闲资源的统计
  "shareTenancyCosts": True,  # 在集群的多个租户之间共享集群管理成本、节点数据卷成本。这部分成本将被添加到 `sharedCost` 字段中
  "shareNamespaces": "kube-system,kubecost,istio-system,monitoring",  # 将这些名字空间的成本设为共享成本
  "shareLabels": "",
  "shareCost": None,
  "shareSplit": "weighted",  # 共享成本的拆分方法,weight 加权拆分,even 均分
})

resp_json = resp.json()
print(resp_json['code'])

result = resp_json['data']
print(result[0])

查询结果中有这几种特殊成本类别:

  • __idle__: 未被占用的空闲资源消耗的成本
  • __unallocated_: 不含有 aggregate 对应维度的成本,比如按 label:app 进行聚合,不含有 app 这个 label 的 pod 成本就会被分类到此标签
  • __unmounted__: 未挂载 PV 的成本

此外如果使用 kubecost 可视化面板,可能还会看到一个 other 类别,这是为了方便可视化,把成本太低的一些指标聚合展示了。

进阶用法
  • 集成 AWS CUR 账单:https://github.com/kubecost/docs/blob/b7e9d25994ce3df6b3936a06023588f2249554e5/aws-cloud-integrations.md
  • 其他文档:https://github.com/kubecost/docs
参考
  • kubecost: kubecost 应该是目前最优秀的开源成本分析工具了,self-hosted 是免费的,也提供收费的云上版本,值得研究。
  • crane: 腾讯开源的一款 Kubernetes 成本优化工具,支持成本报表以及 EHPA 两个功能,才刚开源几个月,目前还比较简陋。
  • Calculating Container Costs - FinOp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