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运营朋友在手淘负责内容运营,每天的日常之一就是观测不同内容的数据情况,每天加班到深夜……
各种渠道的内容量多而杂,哪种内容好?哪类创作者生产的内容效果好?都需要通过细致的数据分析对比。但是,点状的数据形态很难让运营小二快速有效的定位出不同内容形式之间的差异……
作为设计师朋友不忍心看到这样的惨剧,一直筹谋着应该用什么方式让他快速就可以区分出不同内容效果差异。终于,我决定做一把度量内容价值的“尺子”,让运营GGMM有相对统一的视角来展示内容数据,快速定位问题,有的放矢!
价值洞见到价值拓展
用同理心理解运营小二不管是看数据,还是对比数据,背后都是对于内容价值好坏的探究。所以当我洞察到这个问题时,意识到设计要做的不仅仅是要去提高数据查看效率,更需要将其价值进行拓展,让解决方案的手段适用性更强,可横向赋能的场景更多。
最先要做的是和运营同学对看内容的角度“达成共识”,是用直尺来衡量?还是三角尺?还是量角尺?才可以让内容呈现出的数据价值更直观的被呈现出来。
从营销学中汲取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内容形态多样化的同时,内容的营销功能已经愈发显著,成为表达品牌心智,引发用户好奇心的工具。所以我们在《营销革命4.0》书中找到了一个契合的思路-5A理论,“5A理论”来自“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提出的新顾客体验路径,这个5A分别是:了解(Aware)、吸引(Appeal)、问询(Ask)、行动(Act)、 拥护(Advocate)即顾客对品牌从陌生到拥护的过程。
不难看出,内容作为营销方式的一种手段,目标就是与特定用户群展开有关产品的对话,其核心阶段也是让用户从了解产品到拥护产品,所以把“5A”转换成用户对内容的5个衡量维度,和整个内容的营销周期是完全契合的。
利用这个模型可以将原来散点的数据抽象成图形,快速展示内容数据漏斗的转化情况,运营同学就可以从图形差异中快速定位到问题,进而再去查看具体的数据值。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查看数据效率。
内容模型到具体应用
我们收集了微淘场景中的多种内容类型,采用适合运营日常查看数据口径,按一定的数据值形成内容模型后,主要有三种应用方式:
对平常浏览手淘的用户来说,可能认为“内容”无外乎,图文,短视频,直播,但实际光图文内容就多达几十种,例如上新图文的内容,就还会细分出预上新、自动上新、手动上新等等,这类内容,在内容生产和内容流入上有一些差异,所以数据形态不完全一致,但呈现出的内容心智是基本一致的,我们可以抽象出这种内容的模型,方便横向比较。
图中的三种内容细分,通过横向比对,就可以聚类成同一种内容抽象模型。
有了内容类型的抽象模型,就可以对比不同内容带来的效果差异。
图上三种内容类型的比对,可以看出长图文的导购转化不明显,但是有一定的转粉效果,短视频的浏览转化和导购转化都很不错。运营可以通过模型横向比对,来定位哪种内容更适用作导购,哪种内容更适合转粉,来指引创作者选择适合自己营销目的的内容。
为了不断提升手淘的内容的质量,运营同学会用到各种提优促活的方式,数据阶段性的变化,通过模型的变化就能很直观定位到。
向方案的通用性和深度价值挖掘
落地到具体的数据点,对运营同学来说,只是可能是“解决部分问题”,不同内容形式在数据指标观测上还是会有很多细分性,所以在固定的5个维度下,可以支持数据的自定义配置,可以让数据呈现方案的通用性更高。
有了内容度量衡这把“尺子”,手淘内容形式和特征的丰富性可以提炼出不同内容形式的数据模型,分析不同的模型在各个阶段的转化效果差异。
当然就像文章一开始说的,价值的拓展还有很多方向可以去挖掘,我们也会同运营归纳出最优的内容模型,以及提升不同阶段转化效果的手段,是这个方向接下来要继续探索的点。
写在最后
手淘场景内容的丰富性,对设计师来说可以不断拓展设计的边界,寻找内容设计中更多的发力点。内容形式、内容主题的更新迭代,内容的度量衡是相对恒定的,这次的设计策略更多的是寻求视角的“共识”,并在这个基础上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希望本篇小文可以给大家不一样的思路,一起为呈现更好的内容发光发热共勉!
编辑:邦邦
文章:小娱
插画: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