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生长 -- 看懂趋势,掌控未来》
1、最可怕的事,是你对”经济周期“一无所知
这段时间我听得最频繁的一个词就是“寒冬”,全世界都在叫苦连天,又是裁员又是闹腾,在一些国家又引发了别的问题。很多人比较纠结,什么时候才是创业进取的好时机,什么时候又该待在家里静观其变。其实一句话就能说明白,凡事最好在周期启动时候做。那么该怎么识别周期呢?
我印象中似乎每隔几年就会有人说“寒冬”来了,但是过一段时间又不提了,大家都红红火火地去过日子。这其实就是经济周期。经济上行、变好的时候,大家过得顺风顺水,有声有色,斗志昂扬;到了经济下行、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不涨工资,甚至开始裁员的时候,是大家感觉最明显的“寒冬”,就是经济周期中的谷底。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经济周期呢?
推荐大家可以看看”雷达里奥的《经济机器是怎么运行的》动画,30分钟“,很多地方都有视频,这里放一个微博的链接。
0x1:信贷带来了新玩法
这就要从经济运行的基础——信贷说起。
农业时代的商品生产是小作坊式的,融资模式也很简单,就是自己攒钱自己投资。比如,有个裁缝开了个小店,生意不错,打算在另一条街上再开一家,那他会把现在这家店的盈利攒起来,作为下一家店的前期投入。这个资金积累的过程很漫长,但是风险很小,即使新店生意不好,或者经营不善倒闭了,并不会影响老店的经营。
大家熟知的爱马仕,最早就是个做马具的小作坊,初代头目爱马仕本人也是个出身寒微的皮匠工人,他们家族用了近百年,才把那个小作坊搞成了稍微有模有样的大厂子,中间的逻辑就是:缓慢积累利润,然后用这些利润去扩展业务,开新的厂子、新的店铺,不断滚动,熬死同行,成为国际巨头。
这种慢悠悠的发展速度让现在的企业看的话能急死,不过那个时候大家都是这么发展的,直到工业化时代的到来,银行业强势介入,才改变了玩法。
工业时代的商品生产模式是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前期投入巨大,需要厂房、流水线、工人等。自有资金的积累很明显不适合这种生产模式,需要有大规模、更专业的融资模式。银行、资本市场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大规模的融资需求出现的。有了银行、资本市场,就意味着可以借钱了,也就是信贷。
- 企业可以向别人借钱,比如发行股票、债券等从市场筹集资金、投入生产
- 个人也可以向未来的自己借钱,以时间换空间,比如买房贷款
我们熟知的德意志工业,就是银行贷款催熟的,几乎一夜之间就出现了。在普法战争之前,德国(那时候还没现代德国,只有一堆小国家)也是工业底子薄弱,但是等到普法战争结束,抢到了煤炭和钢铁矿之后,疯狂地增加产能,从银行贷款修铁路盖工厂发展重工业,而且开始大规模投资新科技,很快就成了欧陆强权国家。
美国也一样,美国建国没多久就疯狂上产能搞基建,资金哪来的?基本都是到英国融的,也就是去英国国内发行债券,那时候的英国跟现在不一样,是世界资本之都,大家需要钱都得去找英国人,清朝还战争赔款也得找英国人贷款。美国人借钱修铁路,修运河,热火朝天。如果没有银行的筹集资本,德国和美国基本不大可能发展起来。用马克思的话说,如果攒够钱才修铁路,那铁路永远也修不起来。
现代产业模式就是:先借钱,再建设,赚钱后还借款,相当于把未来的钱搬到现在用,或者说把大洋彼岸的英国闲置资金搬到美国来用。这也是金融最大的功能,可以跨时间跨空间配置资源。
这样做也有个大问题,美国那些年每隔几年就发生金融危机,欠钱太多还不上,破产重组后继续去借钱。大家熟知的摩根财团,最早就是美国在英国的金融掮客,拿着美国的项目去英国融资借钱,将来还不上再搞债转股什么的。
现代经济依赖信贷,但信贷是自带扩张和收缩周期的。
0x2:泡沫,终会破灭
信贷的扩张和收缩周期与经济的繁荣和衰退周期重合,并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的上行起点一般是因为技术的进步或者出现其他巨大的需求缺口,比如美国20世纪的互联网繁荣、日本的家电狂潮、中国这一轮的移动互联网大爆发。
1847年,英国发生了一次金融危机,连大英帝国的央行英格兰银行都差点倒闭了。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1843年,清朝跟英国的鸦片战争战败了,清政府同意五口通商,全面开放中国市场,那可是三亿人的超大市场啊,英国资本家都惊呆了,觉得帝国海军立了大功,竟然打下来那么大的一块市场,这得卖多少棉布啊。当时英国的资本利率比较低,英国资本家开始疯狂上产能,贷款开工厂雇工人买机器,机器厂商也觉得是一个机会,也贷款买车床买钢铁生产机器;而且因为天量的原料要运输,当时甚至发行股票修了铁路。一时间,似乎整个国家每个人都赚了钱,全国欣欣向荣,迎来了一波新的红利期。但是到了1847年,短短三年,就发现出了问题。因为1846年发生了饥荒,英国政府得拿钱去买粮食,彼时的粮食大户美国和法国,都趁机拉高粮价。英国政府没钱,就只好去英格兰银行贷款,银行借钱给政府买粮食,就没钱贷款给资本家。为了加快资本家还钱,银行还收紧银根,提高利息了。这下出大事了,因为投资的工厂还没开始盈利,银行就不给贷款了,这些厂子都搞了一半,一匹布都没生产出来呢。银行断了血,只好破产倒闭,遣散工人,资本家赔了个底掉,工人也大规模失业。而且这些厂子欠了银行一屁股钱,根本还不上,那时候的货币是金银,没法印钞,导致英格兰银行差点倒闭了。
一个国家的央行差点倒闭,你听说过这种事吗?当然了,就算没这次饥荒,英国这一轮大泡沫也得破灭,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清朝的人民根本不买英国人生产的睡衣、睡帽、燕尾服,而且很快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就更不买了。美国人当时比较机灵,把握住了市场,发现清朝当时战乱不断,最需要的是武器,卖枪赚了不少,比如大家熟知的罗斯福家族,就是从对清朝卖貂皮、西洋参和枪炮贸易起家的。这个西洋参比较有意思,美国人把那玩意儿当萝卜使,煮牛肉的时候偶尔放,后来发现清朝对它的需求比较旺盛,就拉中国来了。
经济周期也没饶过美国,等到清朝打完仗了,不需要那么多枪了,美国企业又跟着倒闭了一大堆。不过罗斯福家族已经改行去做房地产和金融了。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也就可以明白经济周期了。
经济处于上行阶段的时候,也就是出现需求,或者技术进步,一切看上去欣欣向荣,大家都看好市场,觉得会一直增长。企业会冲动借贷,扩大生产。大企业的借贷途径比较多,可以向大银行借钱,也可以发行股票、债券等。中小企业可能会向民间金融机构借钱。资本市场也会冲动借钱给企业,因为他们认为借贷出去的钱都能连本带利地收回来。企业有了钱,会扩大生产规模,给员工加薪,雇更多的员工,搞得有声有色。这样员工手里有了钱,也就有了消费的欲望,买房、买车、买奢侈品,需求增加进一步刺激供给,企业借更多的钱,扩大再生产。个人买车、买房贷款,企业借贷扩张生产等一系列操作下来,自然会产生大量的杠杆,整个社会的负债率都上升,也就是泡沫产生了。
在1989年年底之前,日本房价和股市在低利率刺激下疯狂上涨,直到1989年年底,日本历史上著名的“疯狂原始人”三重野康出任日本央行行长。他上台后日本五次提高利息,终于在1990年8月,日本的利息由超低的2.5%飙升到了6%。这下出了麻烦,股市和房市都被断了货币供应,没人接盘了,涨不动了。随后急转直下,迅速就崩了。家庭是这样,企业也是一样的。市场上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利率上涨、需求下降、产品降价,都可能会让企业的利润赶不上利息,这时企业只能裁员,砍掉利润率低的业务等。不管是家庭被迫卖掉房子,还是企业被迫砍掉生产线,不仅会让个人和企业的资产价格进一步下降,而且会让悲观的情绪迅速蔓延,使得整个市场的预期从乐观变成悲观。你看到“××企业准备裁员”的新闻,是不是也会默默地把旅游计划暂时放一放,以防哪天领导暗搓搓地把你拉到了“待定”名单里。
人们可能会纳闷,美联储和日本央行有病吗?为什么要拉高利息?
这事不复杂,借出来的钱太多了,眼看着还不上了,还不得拉高利息控制借钱速率,降低风险?
如果你还是不理解这个现象,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假如你是你们村的土财主,平时给大家放贷为生。有段时间大家说贷款养猪,你也觉得这事能成,不断贷款给大家,慢慢有一天你开始担心大家贷款太多,万一还不上怎么办?你准备把贷款回收回来。怎么操作呢?很简单,你说利息变高了,原来大家借你家钱每月利息一万块,一夜之间变成利息十万块,大家可不就着急给你把钱还回来了?加息之后经济体里的现金会急剧减少,很多在投的,或者要投资的项目只能砍掉,一些初创公司可能就倒闭了,员工下岗了,可能为了省钱,不去宠物店给家里的宠物狗理发,自己拿个剪子在那里折腾,反正宠物狗也不介意。时间长了,宠物店可能也要裁掉一个宠物理发工,店长觉得反正来的人少了,不如自己亲自上。看出来了吧,加息后所有的行业都在收缩。同理可推导到其他领域,一片肃杀。
到现在,大家明白了经济学家经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了吧?经济危机的本质都是债务危机。有了技术突破或者新需求的时候,大家一片乐观,借钱生产、借钱消费,前期欠钱太多,玩得太激进,或者用时髦话讲,杠杆率太高,等到大家意识到风险,银行开始不再随意放款,还不上了,破产倒闭,遣散工人,经济危机也就来了。等到该破产的已经破产完了,该还的钱也都还上了,杠杆率下去了,银行自然会调低利率,等待着下一次喷发。
2、富人是怎么赚钱的
前几年,某人计划用几十亿收购某家传媒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其中本金只有几千万,杠杆达到了五十多倍,一时间火遍各大媒体。最终,这次收购被叫停,该资本大鳄也被禁市。当初的这个人本和资本界无关,如今竟然成了资本大鳄,这个转身真是让人有点措手不及。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大佬才能玩的游戏。
普通人买房贷款,首付一般是30%,也就是三倍多杠杆,这可能已经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能用到的最高的杠杆率了。如果通过信用卡套现,倒是也可以凑到十倍以上杠杆,但是大部分人并不敢这么玩。这也是大佬和普通人之间最重要的一个差别,富人敢这么做是因为:
0x1:低成本资金
现在各国的利率都很低,欧盟的利率接近于零,日本的利率也是零,而且各国每年都会增发货币,保持通货膨胀。因为,一定的通胀率有助于经济发展。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事整体没什么影响,主要的问题是存在银行里的钱没什么利息了。
利率高的时候,普通人还可以把钱放在银行里赚利息,买一些保险来抵消通胀;利率低的时候,这么做效果就很差了,当然手里拿着现金更不行。而且普通人的资金成本很高,如果你想开一家超市或者饭店,或者有个不错的想法想要创业,几乎是没有可能从银行贷到钱的,只能靠自己的积蓄,或者从亲戚那儿借钱,厉害点的人能够拿到风投。
对大佬来说,低利率却是一件爽得不得了的事,这意味着市场上有很多资金,而且成本极低。当你是大佬,有很多优质资产可以抵押的时候,会发现从银行贷款、从市场筹集资金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而且优质资产越多,违约概率越小,议价能力就越强,利率还会比别人更低。拿到大笔资金以后,大佬们可以投资股市,搞出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可以投资房地产,把价格炒高以后再转手卖掉,赚差价;可以动辄几十亿、几百亿收购竞争对手;也可以控股一家经营不错的公司,炒高股价,然后卖掉,依旧是赚差价……
巴菲特可能是这些年被大家分析得最透彻的一个人了吧,但是分析透了大家依旧没法像他那样玩,为什么?资金成本。你懂得再多,也没法用巴菲特那种套路运作。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不需要是股神也能知道股市差不多已经触底,之后就等反弹了。如果是散户,要不已经血本无归,要不也不敢赌上自己的血汗钱,也就股神这样的人可以抄底了。
普通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超额、低成本的资金,怎么抄底?巴菲特的小窍门就是找保险公司,通过保险公司能拿到巨量的廉价资金,然后用这些廉价资金去做各种投资。
整体而言,赚小钱有无数的门路,却没什么固定套路;赚大钱有明显的套路:
- 一、核心城市核心区的地产,只要城市发展,这类型的地产就会一直升值,这件事这些年大家也都感觉到了
- 二、前沿技术公司股票,大家如果关注美股,这一点感受会非常深,而且巴菲特也长期持股微软和苹果。中国人经历自由市场经济时间较短,体会不深,不过大家看财富榜的时候已经能看到了,当前靠前的那些人基本都是地产大亨和科技新贵。欧美人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市场经济,思路非常成熟,对这些事都得心应手。如果有海量廉价资金,他们基本想也不想就会去走这种路线。而且不止大富豪运作这个,普通老百姓也有运作得特别好发了财的。
0x2:超高杠杆
有了大量、低息的资金,大佬就可以加杠杆干很多事情,赚钱效率大大提升。这个怎么理解呢?
比如,你在北京全款买了一套二百万的小房子,涨到三百万的时候,把它卖了,那么你就赚了一百万,收益50%。如果还是那套房,你没有全款买,而是付了30%首付,也就是你只拿出了六十万的本金,剩余的用贷款,相当于加了三倍杠杆。当涨到三百万的时候卖掉,收益就是150%。这就是杠杆的威力。
大佬是怎么用杠杆的呢?
对股市稍微有点了解,就知道有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品,其实金融衍生品就是杠杆。当前金融大佬们用金融衍生工具创造出了七百零五万亿欧元的市场,不对比大家可能对这个数字没什么感觉。全世界的实体经济价值是多少呢?七十五万亿。比尔·盖茨市值是多少呢?六百五十亿。美国那个KKR基金,就是“门口的野蛮人”本人,之前用了六十六倍杠杆、六点六亿欧元收购一家德国公司,四年后以当初价格的二点五倍卖掉,用这些钱来还了之前杠杆的利息和本金,还本付息后回报率达到了800%。看完这个套利的效率,你可能也就明白为什么本篇文章开头的交易被叫停了。
在欧美,很多资本大佬都是用这个流程:他们的巨额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垄断性资产,通过垄断来操纵市场。在欧美,有的大佬是银行的操盘手,有时候一些银行很多事不方便自己去做,一般会搞代理和合作对象。也就是说,这些大佬有很多手段能拿到低成本的资金,然后用高杠杆去盈利。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关系,我们可以好好体会下这句话的内涵。
大佬们开挂的人生关键就是关系、廉价资金、内部信息这三元素在循环起作用,并且相互促进形成正反馈。有点像你认识一个厉害的人,他能借给你钱,给你内部消息,让你发财,你发了财又可以反哺他,把这个双人关系扩展下,扩展成一个圈,你们就会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机会。
在欧美,普通百姓都非常熟悉货币超发,其实货币超发主要就是银行通过借贷向民间增发货币,也就是说,钱是借出来的,不是发出来的。这里又出现“借”这个概念了,只要一提到借钱或者贷款,大家第一反应一定要调整成“大佬优先”,大佬先拿到钱,去购买那些有升值潜力的东西,等到其他人拿到钱要购买的时候,那些东西已经涨上了天。我并不是想鼓吹杠杆,杠杆能够带来巨大的收益,它带来的风险也很大,弄不好本金就全没了。大佬们承担的巨大风险,是咱们没法想象的。事实上近代经济学认为承担风险能力也是企业家能力的一部分,大佬们收益多,也是因为人家承担风险多。当然了,也可能是人家人脉广,消息灵通,你觉得是风险,他们并不那么认为。所以说,杠杆是大佬们的工具,是其他人的问题。
此外,大佬们有大量的其他工具可以对风险进行隔离,防止把自己给爆了,其中就有“有限责任公司”。这个我们天天在说的东西是什么呢?简单来讲,就是说你拿出十万块搞公司,将来这个公司破产了,你最多付出十万块本钱,影响不到你的其他本钱。所以大家经常听说某大佬破产N多次,以为他完蛋了,其实是他名下的一堆公司里某个公司破产了,并不影响其他的。
在欧美,让真富豪纳税一直是个难题。对于这个问题巴菲特就很困惑,他表示自己是希望多纳税的,但是公司的律师和会计总能依法不纳税,他自己也很无奈,太难了。
0x3:全球布局
你可能会说,大佬们把这么多钱投向房地产、股市,这么高的杠杆,肯定会产生大量泡沫,他们难道不怕泡沫破裂吗?
他们真不担心,大佬们可以在全球分散资产配置。伦敦的金融业发达,房价高,有利可图,大佬们就跑去伦敦投资房产,涨价后转手卖掉,整个过程都可以保持匿名。伦敦有条街,就是典型的这类型资产,房子贵到让人怀疑人生,那条街里基本没人住,全是俄罗斯大亨。俄罗斯人在东欧剧变后就喜欢上了英国,俄罗斯大亨恨不得全搬伦敦和曼彻斯特去。即使哪天伦敦的房产泡沫破裂,房价一落千丈,对于他们来说也不过是自己投资组合中的一小块受损了,伦敦下跌了,还有日本、里约。房地产下跌,还有股票投资,再找下一个投资目标就可以了。如果这些都下跌,还有黄金呢,如果这些资产都出了问题,说明已经有了系统性风险,这时候“避险天堂”黄金就发挥效用了。
反观普通人,风险就大得多,这就是不对称风险。如果成功就是一本万利,失败对大佬们来说不过是损失一小部分投资,高杠杆投机的诱惑就在于收益要远远大过失败的损失。一个叫ThomasPiketty的法国经济学家研究发现,在过去五十年里,最穷的50%的美国人的收入哪怕没有1%的增加,而最富有的1%的美国人,收入增长了300%。
至于赚钱套路,无非就是我们说的,杠杆赚钱,全球避险。而且还是这个经济学家,他通过复杂的数学运算,发现发达国家的资本投资回报率高于GDP增速,也就是说,社会赚的钱大部分被资本赚走了,劳动获得的收益要低一些。他这个推算结果也正好证实了大佬们越来越富这个假设。
0x4:说在最后
前面说的通货膨胀、低利率、高杠杆、债务加速了财富向上层聚集,但是这些工具本身并不全是坏事。我们国家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金融工具本身有利于资源跨地域跨空间的调配。美国的经历更是说明了这一点。
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和南方都疯狂消耗储备资金,北方通过华尔街向老百姓发国债,尽管欠了一屁股钱,但物价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比较稳定,海量战争物资投向战场。虽然败多胜少,但越打越精神。南方没有金融市场,面对这种情况只能是发纸币解决,后来通货膨胀高达1000%,最后彻底打不下去了,投降认输。我们经常说,那场战争是美国的国运之战,如果北方打输了,那美国毫无疑问就会变成拉美一样的国家,世界历史也就全部改写了。由此可见,华尔街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是美国金融强大的根源。强大的金融让美国市场能充分利用每一分钱的价值,让美国企业的融资难度变得很低。
在美国创业,中小企业不仅融资难度比较低,融资利率也比较低。美剧《硅谷》说的就是一群nerds拿着自己的创意到处找风投,这都是美国发达的金融体系的功劳。给中小企业降低融资难度和融资利率对经济有好的作用。
但是,金融衍生品越丰富,金融市场越发达,财富也会快速向上层流去,我们上文一直在说这事。可能国家能做的,只能是加强监管,防止洗劫发生。2008年美国发生的那些事,是精英阶层把烂苹果和好苹果一起做成了果汁,卖给大家,导致全世界跟着拉肚子。次贷危机复盘的时候,很明显能看出来2008年的事如果加强监管是能够避免的。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美国人并没有吸取教训,他们正在酝酿新的危机。
3、零利率到底是不是人们翻身的机会
如果零利率时代降临,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我们需要认真地分析下这个问题,毕竟日本已经是零利率时代了,说不定负利率的国家越来越多。
0x1:什么是利率
利率在希腊语里叫“牛崽子”,现代英语里的单词rate(速率)是从希腊语演变过来的。为什么叫“牛崽子”呢?
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你借钱给隔壁邻居,这些钱你本来是可以买一些牛的,这些牛可以给你生牛崽子,但是你借给老王后,你自己买不了牛,自然也就没办法生牛崽子。所以你邻居年底还钱的时候,不仅要还给你本金,还得给你补偿牛崽子的费用。这个牛崽子可以理解为资本收益。
但是,母牛繁殖牛崽子有个明显的特点:它是个相对恒定值,不会太高。一般的情况下,牛不可能一年生太多的小牛,推广到全社会,在希腊人眼里整个社会就跟一群牛似的,借钱给别人就可以赚小牛。或者换一句话说,利率是全社会财富积累的速率,约等于GDP的增加速率。
在古代,农业社会的整体进步非常缓慢,往往几百年才能翻一番。上面举的生牛崽子的例子,虽然理论上母牛可以生小牛,可是古代的技术没法跟现在比,无论是卫生还是医疗水平都很低,牛倒是生产了几个牛崽子,但是也死了几头大牛,年复一年整体变化不太大,或者说可以忽略不计。整个社会GDP的增长率非常缓慢,缓慢到每年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古代的财富增速难以测算,姑且以人口数量情况来拟合财富增速,大概会得到这样一张图:
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古代基本上是一个相对静止的时期,财富的增速比白开水还平淡。
这个背景下,你投资了一堆项目,很可能有几个是赚钱的,其他都是赔钱的,整体最终要回归零收益,这就叫“大道理管小道理”。如果你是个古代的基金经理,按照现代金融模式去古代运作,很大的概率什么都赚不到,因为资金回报率受限于整个社会的财富增长率。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一些宗教不准他们的信徒收利息,因为技术进步缓慢的情况下,投资基本上是赚不到什么钱的,或者说,你在这个地方赚到了钱,在别的地方也会赔掉,整体利率是为零的。如果你逆天改命,本来赚不到钱还非要赚钱,就形成了一个零和博弈的逻辑,只能是损害其他人。所以有些宗教不准在本教内部相互借贷收取利息可以理解为“避免内部零和博弈”。
说到这里,有些读者可能觉得不对了,除了一些宗教禁止教徒收利息,其他地方的贷款都是有利率的,不但有利率,而且利率非常高。
在我国古代,寺庙和地主们放贷款的利率经常高达20%,荒年甚至经常冲到100%。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完全不是经济学范畴了。因为他们往往不是盯着农民明年给他们弄几头牛崽子,而是要农民的地。
在大饥荒年,地主和寺庙会把利息拉爆,你爱借不借,不借当场就得饿死,借了明年还不上,你家的地就没了,或者干脆就是看中了某家的闺女。这种逻辑下,你再谈论欠债还钱的契约精神,就有点太傻太年轻。中国古代王朝为什么会出现三百年周期律,因为古代的王朝往往运行一两百年之后,土地都跑少数人那里去了,绝大部分人给少数人为奴,没了中产,社会分化成了两级。古代收税大部分时间是按照人头收,官绅不用交税,渐渐地,大部分人都跑到少数官绅土豪家里去了,官府里根本没有你这个“人口”,也就没办法找你收税了。普通人累死累活的成果就被土豪全收了,土豪越来越豪,皇帝越来越穷,连军饷都发不出来,士兵战斗力极弱,不管是遇到外族入侵还是农民革命,王朝都会崩了。这也是为什么历代中兴都是靠改革税制,重振财政、重新分配财富来给王朝续命。
这一点在欧洲也差不多,只不过欧洲打仗更加频繁一些,后来又有了黑死病定期消灭人口,所以他们的人口压力整体要比中国低一点,用布罗代尔的话说,叫“持续的温和革命”。也就是说,古代的时候,我们是两三百年就往自己脖子上抹一刀,他们是每天往自己腿上割一刀,人都是血淋淋的,也就没有能力发起那么多的改朝换代。
利率还有不得不考虑的参数,也就是风险,比如你是中世纪的一个金匠,有人想参加十字军冒险,但是穷得跟个鬼似的,没办法花钱买装备,你借钱给他,等他打劫成功后连本带利一起还给你。也可能他死在东方了,你借出去的钱一分都收不回来。为了防止他死了不还钱,你就得找一堆这样的亡命之徒,一个人死在耶路撒冷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一堆人全死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同时你再提高利息,这样哪怕征战回来几个人,回来的那几个人给你带来的回报就能够把你在死人身上亏掉的钱都收回来了。这个就叫对冲风险,活着的人要给死了的人买单,收益覆盖风险。
这种赚取财富的方式本身就是顶风作案所得,几乎最后都得还回去。这也是为什么在地理大发现之前,除了美第奇那种家族之外的银行家都不持久——他们其实不是靠给老百姓放贷的,主要靠商业票据套现业务,以及给国王和教宗贷款,他们的角色类似宫廷犹太人。
古代的金融业务,都是在收利率里的风险部分,有点像P2P业务。
我们从上面的内容也了解到,古代的利率其实不是现代金融意义上的利率,除了零利率就是高利贷,根本没有普通利率的贷款形式存在。
0x2:现代金融业
欧洲是在地理大发现之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
欧洲发现了美洲后,就开启了金融、战争、殖民、科技的四轮驱动,这四个轮子带着欧洲飞速向前。
这个事情理解起来比较费力,我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你是欧洲的一个普通人,你的名字叫哥伦布,如果在等级森严人口过剩的欧洲,你是几乎不会有任何作为的,生下来是普通人,死了就是死掉的普通人。那时候的欧洲,首先你没法冒险,因为欧洲所有地方全被探索过了,所有能种的土地都是国王和骑士的,所有矿山和河流也都是他们的,所有的树也还是国王和骑士的,你什么都做不了。整个社会没有增长的空间了,就算你拿到投资,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但是新世界被发现后,相当于有一块多余的蛋糕可以让你去抢,也就是有了冒险的新天地。于是你从银行家那里贷了款,去非洲买了奴隶,带着这些奴隶去美洲种地,种地有钱后就可以还给银行家,银行家赚到钱后可以继续把钱借给新的冒险家。
更关键的是增量的财富让人疯狂了起来,于是大家一起疯狂地去抢(英国、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几个国家因为殖民地打了数百年)。有时候他们同时看中一块地,结果跟比武招亲一样,这几个老殖民者自己先打起来了,于是形成了一种持续的军备竞赛的压力,比如西班牙人的海军独步大洋,英国人无论如何也造不出那么多军舰,就开始研究在自己的船上装几门射速快的大炮来弥补。为了在陆地上取得优势,欧洲各国也费尽心机地改进枪管和子弹,但是研究枪管就需要研究冶铁炼钢,研究子弹就需要研究精密工业,经过这样一轮又一轮的竞赛,科技开始发展了。
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战争是科技进步的因素之一。面临生死存亡,大家才会全力以赴地去探索未知事物。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人是落后的一批,说明他们并没有什么神奇的特质,只是后来因缘际会,才有了诸多的发展。中国早期很多文科知识分子理解不了这些,就开始从人种方面找原因,找着找着就弱智了。人类历史上关键的技术,比如炸yao、钢铁,以及后来的原子能、计算机、互联网、太空计划,都是为了服务战争而研发的,烧了一堆钱研发出来后,各种想搞垮对方,等发现都搞不垮对方,大家也就打疲了。
日子还得照常过,于是把各种武器用于生产:
- zhayao可以穿山修隧道
- 钢铁可以架桥
- 原子能可以搞核电站
- 互联网可以卖商品……
原来一堆为了更快摧毁对方的技术就变成了衣食住行的工具,这就叫军转民。
最著名的例子应该是瓦特蒸汽机上的一个关键部件,一直没搞出来,当时没有东西能承受得住那么大的压力。后来军工业大发展,枪管代表了全社会最高水平的工艺,瓦特蒸汽机的关键部位就装了一个枪管。如果这根枪管当时没研发出来,瓦特蒸汽机也得晚几年出现。
战争推动科技,科技推动社会的进步,又有大批的殖民地等着大家去抢,人类从地理大发现后慢慢有了一个持续的、稳定的发展速率。持续稳定地发展,就意味着你预期未来会持续、稳定地变好,这让“投资”这件事开始变得有意义,不会在零收益这个范围内打转了。
到后来,殖民地瓜分殆尽,殖民这事玩不下去了,但是人类已经可以靠着持续的技术进步来继续往前发展。比如能种的土地都种上了,但是可以提高单位亩产;牧场里牛的数量没法提升了,但是可以通过改良牛的品种,给牛听音乐、定期除虫、改良草料,也可以提高产量。此外,人们还会研发新的东西,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比如新的自行车,新的手机,越来越大的彩电,越来越好玩的游戏,2D影视不过瘾就直接给你VR搞沉浸式体验……通过刺激人的七情六欲,让大家不停地购买,大家买了就有更多的动力研发和生产,市场就可以转起来了。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观念变化很大。以前大家觉得自己手里的钱被偷了是损失,或者做什么事情赔钱了也是损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出现了新的观念:如果不折腾就会少赚钱,少赚就是亏,亏钱那可真是天理不容的事。全社会天天想着赚钱,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就是这么来的。在这种背景下,克制享受的那一方,就成了资金提供方,为奋斗者提供经费。
整体而言,整个社会能攒下多少钱,就可以对未来投资多少钱,借贷双方约定的额外回报就是利息。假设某个人积攒了一笔钱,想去投资,比如当时整个社会的GDP增速是3%,如果他的利率高于3%,别人可能借了钱也赚不到大于3%的收益,所以人们就不借了。如果他把利息定为2%,大家又抢着来借,他最后可能把利率定在2.9%附近。
通过上面的描述,我们应该能明白:社会利率和经济增长率正相关,经济增长好,人们更愿意贷款,利率也会上升;美国五十年国债利率和GDP增速的对比图,也能看出来明显正相关。
社会增长的动力在于技术进步,比如这两年互联网创新推动人们都买手机,但是洗衣机行业死气沉沉,因为洗衣机自从滚筒出现之后已经没什么进展了。不过大家一定要注意下,人类经济持续的上涨周期,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现在也只是二百多年时间。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这二百年也只是短短的一瞬间。在人类文明的大多数时间里,经济发展是停滞不前,有时甚至是后退的。中国经济在元、明、清三朝,GDP增长非常缓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欧洲文明在17世纪以前也是停滞的,有时候甚至是倒退的。这种情况下,利率本来就是零或者负的,只是近两三百年这种情况才有了改观。
0x3:中央银行
市场里无数个体在协商借钱利率,有点像鸡蛋价格似的,每个人心理价位都不一样,但是经过无数次协商,最后会形成一个统一值。
无数个体协商出来的利率基本和各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差不多,直到后来每个国家出现了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已经大到可以扭曲经济——这时利率也不再简单跟着经济的发展变化,中央银行开始通过调整利率来主动调节经济。
当整个社会经济不太好的时候,你是个养鸡场的所有者,鸡蛋滞销,你的现金就会耗尽。如果银行继续不贷款给你,你的养鸡场可能就倒闭了,员工下岗。如果无数这样的厂子都处在破产边缘,政府不管,可能就是1929年大萧条,大家都破产了,工人们都下岗了,谁也找不到工作,没工作就没钱消费。其他厂子也得倒闭,大家一无所有,于是最后把整个世界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这个时候银行给你一笔低息贷款,就可能帮你挺过萧条,你就不用破产了,你的员工也不用下岗了,他们每天去吃饭的馆子也不用破产,整个市场可能以低成本挺过萧条。
本·伯南克作为少年天才,二十多岁就从哈佛博士毕业,一辈子研究大萧条,研究出来的结果就是央行要尽快注资,直接开个直升机撒钱都行,防止倒闭潮,如果操作晚了,就一切都完了。
2008年经济危机期间,他在国会用这套说辞把一帮共和党国会大佬吓坏了,很快就发了张空白支票让财政部去折腾。萧条过后得施行低利率,这样大家才会贷款去投资。比如你有一个收益率为2%的项目,如果贷款利率是5%,你要付的利息比你未来赚的都多,那你就没法操作了。如果利率降成1%,那你可能在贷款后撸袖子开始干上了。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人那么迷信低利率,特朗普成天逼着美联储降低利率,并且强烈要求美国也施行负利率,不过美联储只同意了降利率,可能负利率弊大于利,最终被投票否定了。
美国有个有意思的现象,经常出现什么坏消息,股市不跌反涨,因为大家觉得“坏消息就是好消息,因为美联储可以继续宽松”。
0x4:负利率
负利率的意思是利率是负的,你去银行存一笔钱,不但不给你利息,还得要管理费。你肯定纳闷了,那我还去存钱干吗,堆家里库房和床底下不就行了?
事实上人们确实是这样做的。当初日本央行宣布进入负利率时代后,日本社会最明显的反应就是保险箱买断货,浙江几个搞保险箱的企业乐得合不拢嘴。但是有些大户是无法把钱全部挪到家里的,比如保险金和养老金,只能是被迫在银行继续存款。
当然了,银行真实操作负利率的方法,情况还要复杂一点,比如普通人的账户,你存一万元,再过一年可能给你一万零一元。象征性地给你一点。那些资金雄厚的账户,比如某个人或者某个机构账户上有一亿元的财富,可能存一年就剩下九千九百万元了。
我们难免有个疑问,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负利率存在呢?
你家里有个银行,市场上有很多年收益率高达10%的优质项目,你最着急的事情是什么?你肯定是赶紧出门贴个海报,上边写上“高收益理财产品,先来先得,过期不候”,然后不惜以5%的利率吸储,然后再去投资赚钱吃差价。可是某一天无利不起早的银行都不想吸储了,说明了什么?说明它手里已经没有可投资的项目了。你把钱存到银行,明年拿利息,银行没有什么项目可投资的,相当于你得到的那部分利息是它倒贴给你的,它肯定不会这么做。
我们上面提到过,利率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当经济运行不好的时候,人们就没什么可投资的项目,利率会非常低。如果经济增速跌到古代那种水平,利率也会变成零。当经济运行甚至还不如古代的时候,比如一个经济体出现了急速人口老龄化就得施行负利率,比如日本。或者当一个经济体的技术储备耗尽,比如欧洲,那也得施行负利率。
经济体的运行还有一个简单的逻辑:你们公司今天生产出一万部手机,那么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一定要卖掉,如果卖不出去,那就是生产过剩,你们公司可能要裁员一半来适应市场。你们公司是生产手机的,你因为怕花太多钱不去商场吃饭,造成商场萧条,那些商场的员工和整个产业链上的人没钱,就难以有足够的人数购买手机,手机的销量下滑,结果可能将来你也被裁了。
在现代社会,政府会鼓励大家消费。因为如果大家都不买,很可能过不了多久,危机就会蔓延到大多数领域。日本央行施行负利率之初,期望通过负利率实现2%的通货膨胀率。人们可能会好奇,难道日本政府中邪了?竟然追求通货膨胀?当然不是了,温和的通货膨胀并不可怕,至少说明大家有购买意愿和购买力。一个经济体最怕的事情就是大家谁都不消费,交易停摆了,整个市场死气沉沉,大家一起遭遇经济危机。日本之所以这么操作,是期望大家不把钱放在银行,积极购物,防止整个社会陷入谁也不买商品,然后企业倒闭,员工下岗,更没钱买的通缩境地。
0x5:负利率对社会的影响
日本施行负利率操作以后,日本通货膨胀的目标到底实现了吗?日本的房价怎么样了?
第一个问题一句话就能说清楚,日本的通货膨胀率还是趴在地上徘徊,那个2%通货膨胀率的目标估计是无法实现了。自从日本的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的通货膨胀率就在零左右徘徊。
2016年,日本施行负利率,通货膨胀率有时达到0.5%,离他们2%的目标差得很远,跟2016年施行负利率之前变化不大,说明施行负利率对提振日本消费影响不大。
那么日本施行负利率以后,对GDP的促进作用大吗?很可惜,作用并不明显,如下图所示:
2016年施行负利率之后,2017年GDP增长率也是负的,2018年好了一些。日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们不消费。
为什么日本有点闲钱的人宁愿倒贴也要把钱存银行,或者搞个保险箱存起来,都不愿意拿出来消费?
一般认为他们老龄化群体比例太高了,精神和肉体都颓废了,就不要谈消费了,何况得攒钱防着自己病了,还得把身后事安排得明明白白。
日本的房价整体变化并不大,2016年后有微弱上涨,主要是一线城市给带起来的,其他城市表现一般,有几个城市还在下跌,考虑到微弱通货膨胀,整个日本的几个大城市整体也没怎么涨价。这倒也正常,日本除了东京等超级城市人口有净流入,其他城市人口都在下降,房子用不完。
总而言之,我们能大概得出这么几个结论:
- 真施行了负利率,整体影响不会太大,你甚至都感受不到,至少接下来的几年没什么影响。
- 今后房价会出现明显的分化,一线人口净流入的城市继续上涨,其他城市的房价保持稳定。整体而言,一切都岁月静好。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负利率更像一个信号,信号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它代表的意义很吓人。负利率的出现,意味着“盈利机会”的耗尽。当初10%利率的贷款都有人抢着贷,如今1%的利率都没人贷,今后新企业越来越少,大家都不愿意去创业,年轻人跳槽涨工资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发达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需要在企业里慢慢熬,直到把老头们全熬退休了,你才可以升职加薪。当整个社会陷入通缩,大家都不敢花钱,既然不消费,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也没人购买,生产的企业可能倒闭,到时候更没人买。整个社会在这种负反馈的旋涡里越陷越深。当然了,这一点一开始不明显,慢慢地会越来越明显。
这也就回答了我们文章标题的那个问题:负利率不会是大家翻身的机会,它本身意味着机会的减少和社会的平静如水。
那有没有办法破局呢?
其实我们第一节已经说了,人类经历过持续千年的零利率,破局的关键就是发现了额外的蛋糕,比如哥伦布发现了殖民地,或者技术有了进步,比如后来的工业革命。如果某一天全球性陷入零利率、负利率泥潭,再发现殖民地是不大可能了,唯一的破局方式就是技术的突破。这个倒也不一定是我们经常念叨的可控核聚变,有可能是一个我们完全没注意到的东西,类似当初美军在实验室里研发互联网,他们根本没想到能引发这么大的效应。其实大家没必要太焦虑,随着我们在科技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我们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强,相信负利率来临之前我们的技术已经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