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跟一家企业信息部总监交流,谈到一直都很流行的数字化转型时,他们公司老板眼光比较独到,一直想把信息触角延伸到客户的客户,供应商的供应商等端到端全流程,将行业里的感兴趣的数据都收集起来做一个统一分析的大平台,谓之数字化转型。
跟数字化遥相呼应的便是信息化,这个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普及了,现在几乎所有企业都多多少少跟信息化扯上关系。
只要你还在用Excel整理数据,就是一种信息化手段。
因此信息化建设有大有小,小的比如没有上什么系统,只是单纯的Excel整理数据,连OA都没有,大到各种应用系统支撑企业复杂的业务环境,以SAP系统为核心,前端诸如POS,官网,小程序,各种电商平台,CRM、SRM等,内部的各种应用系统比如OA、售后系统、模具管理系统、MES、PLM等,再后端的比如数据库、灾备、网络等,规划好一点的公司甚至还会用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等,但这些都是属于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范畴。
那么数字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应用场景呢?
我们来假设这样一个情况:
当你进入到一个商场,你的信息就已经开始被记录,从进门开始,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已经获取到你相关的基础个人信息,再经过一些数据收集设备比如人脸识别、红外感应、声纹分析、WIFI数据包分析、地图定位等信息可以很轻松知道你在整个购物过程中逛了哪些地方,在哪个店里面逗留了多久,买了什么东西,用了什么付款方式,逛街过程中查阅了什么资料。
通过这些信息的采集系统经过分析,在恰当的时候通知你相关的商品使用反馈、通过你购买的该商品又能分析出你大概还需要什么东西。比如你购买了一个马桶,再加上这次你逛了两家橱柜的门店,系统或许会认为你家正在装修,大概需要什么样的建材,大概什么时候需要。然后有针对性地安排人员上门服务的社会做一些其他产品的推介,相信效果会更好。现在广告没有受众目标满天盖地地打,还不如针对性的对那些最有可能需要的客户/消费者做重点跟踪。企业经营理念的28法则在消费情景分析里依然有效。
所以,信息化是对内企业业务的支撑能力的一个体现,而数字化则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做端到端数据信息的互联采集并利用AI智能、结合大数据模型加以分析利用的一套体系。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来企业做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意义,因此做数字化转型之前,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整体结构体系一定要高效稳固,要足够灵活,拥有对业务快速反应的能力。
因为数字化最终的得到有效结果有一部分需要企业内部信息化系统承接。对制造业来说,ERP系统更是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这个系统承接从前端销售预测到后续财务成本一体化整个大流程,稳定与否,是否高效和可定制化就是它的重点指标。所以一般制造业规模大了之后都会逐渐过渡到SAP系统上来,因为其他的系统(尤其是国内的)都是相对小型而且可定制化程度不高,支撑能力很有限,不会是上了规模的大企业首选。否则一大堆数据进来即便系统分析了各种商机,信息化无法支撑大批量的业务也是一种累赘,数据就不再是大数据,而是垃圾死数据,得不到有效利用。
作为企业的老板和高层肯定会很关心自己的竞争对手在做什么,自己的客户的供应商都有哪些,买了什么东西,自己的供应商的客户最近都在做什么,哪个消费层级的消费者会购买企业产品,消费者购买了产品之后都用的如何,后续产品迭代是否还会买自己的产品,他们是否还需要本公司的其他产品。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相关的数据采集和提纯、系统做支撑,大数据怎么来,架构怎么搭,系统怎么建,AI智能怎么分析,要关心到哪几层的维度,这些都是数字化转型的重点要回答的问题。
企业做数字化转型绝对不是招几个人员或雇佣一两个顾问,老板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丢给信息部内部来搞就完事儿了。
这种大型的企业级项目甚至比实施SAP项目更要“慎始善终”,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需要企业很清楚要做到什么程度、投入哪些资源、达到什么目标、获得哪些收益,如果这些都不做详细的规划和梳理,这个项目最终只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哪里看起来好就打哪里,没有目标性,对可能造成的风险没有足够的意识。企业应该多多借助外部现有成功的经验和团队,接受别人已经成功甚至失败的例子让自己少走弯路。这种战略级的项目永远不要考虑“多快好省”,这种好事儿只有梦里才有!
如今四年过去了,总监朋友所在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是否成功了,从他苦笑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来。听说前段时间又开始要搞自己开发ERP系统,用来替换掉现有用了7年的SAP系统。我很好奇的是,一个连财务凭证和成本知识都认识不全的内部开发团队,真的能开发出适合自己的ERP系统来支撑企业五十多亿的业务量吗?这世界真的有这么轻易的事情,那些大型企业辛辛苦苦花了上千万甚至几个亿的资金实施SAP系统是为了啥?好玩吗?
信你个鬼!
所以你看:内部信息化都还没整明白,就要搞数字化转型,这不扯的吗?
(以上纯属SAP梦心对数字化转型的一点浅见,欢迎交流指正~)
END
本文作者 | SAP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