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摄影而言,成像素质与传感器尺寸成正比,但相应的,机身体型也与之成正比,若要加上机身功能性和耐用性设计,就更是铁球一般的存在,所以在生活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用手机来拍摄。但对于习惯了高画质和高可控性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手机有时候显得图样图森破了,因此,有很强便携性(最好能直接揣在裤兜里,而且不需要换镜头,一镜走天下),同时画质有保障(也就是传感器够大)的口袋机就成了满足这类需求的“填空者”,这类相机并不算少见,比如1英寸的佳能G7系列、松下LX系列以及今天要聊的索尼黑卡RX100系列都能基本符合所有要求,稍大一点体型的还有APS-C画幅的富士X100系列、理光GR系列等等,可以说选择还是挺多的。
而RX100系列多个代次产品同时在售,占领了从2000元开始的各个价位层,简单捋一捋从2012年开始这短短6年左右的关键历史沿革吧,作为索尼传感器技术的“试验田”,黑卡系列对这几年突飞猛进的索尼而言意义重大,很多技术甚至都是先在黑卡上完成并转用到更大画幅机型当中,所以它的进化史很大程度就是这几年的技术进步缩影。
012年的RX100是第一台把1英寸CMOS塞到传统卡片机体型的产品,当时采用的是传统的前照式CMOS(商品名为Exmor),它的速度并不慢,有10fps连拍,这个速度直到M3的堆栈式CMOS才得以攀升。但事实上当时已经有背照式CMOS,比如2011年索尼给苹果iPhone 4S做的主摄像头,再往前还有2009年手法的索尼摄像机、卡片机、索爱手机等等。初代RX100的采用的是28-100mm F1.8-4.9镜头,长焦端的光圈很吃亏,基本踩在了衍射极限的门槛上。
2013年的RX100 M2是第一款搭载1英寸背照式CMOS(商品名为Exmor R)的数码相机(很快到2015,年,A7R2就成为第一款采用全画幅背照式CMOS的机型)。但镜头依然是28-100mm F1.8-4.9。
2014年的RX100 M3变化比较多,首先是改用了24-70mm F1.8-2.8镜头,比起28mm,24mm适用面更广,长焦端70mm F2.8也比100mm F4.9实用性高了很多;升级了BIONZ X处理器支持眼控对焦;然后首次内置144万像素OLED电子取景器和ND滤镜。
2015年的RX100 M4是第一款1英寸堆栈式CMOS(商品名为Exmor RS),同样的,索尼的堆栈式CMOS是先用在了手机——苹果iPhone 6身上。堆栈式的特点就是速度速度速度,把憋了3代的10fps连拍增加到了16fps,首次支持4K视频、1/32000秒电子前帘、1000fps高帧率40倍慢动作视频……内置的电子取景器也因为速度的提升,顺带升级到了236万点。
2017年的RX100 M5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合新的前端大规模集成芯片,让传感器高读出速度有了相应的高处理速度来对接,真正释放了堆栈式CMOS的性能:首先是带来的利好就是片上相位差对焦,315个相位差对焦点再结合眼控,让口袋机也有了高速对焦机制;4K视频为2010万全像素超采模式(这速度……),并加入了LOG功能和120p升格;同时连拍速度进一步增加到24fps……
而到了刚刚发布的这第六代,索尼开始采用双机策略,RX100 M6为24-200mm F2.8-4.5,同时又推了一款RX100 M5A,延续24-70mm镜头,而今天我们重点聊的就是前者。
有意思的是,这6年多以来,RX100系列的总像素数一直维持在2000万出头,对于1英寸来说,单个像素边长2.4微米是一个比较实际的值,而且可以在超采4K时以全宽输出,最大程度利用整块传感器面积,达到它能达到的最佳效果。先来针对此前几位朋友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
Q:拍摄飞鸟、奔跑的小孩如何?
事实上这问的就是 RX100 M6的对焦、防抖性能。对焦受环境光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在昏暗室内的速度会明显下降,弱光下天长焦端的速度慢于广角端,弱光下长焦端接近最近距离时速度会进一步下降。但我想这1英寸口袋机的应用面也没有涉及到大晚上用长焦端追拍动态物体,所以这算是比较求极限的结论。
而在光线条件较好,比如白天室外拍摄时,RX100 M6的对焦速度很快很准,比A9还快的24fps+触控锁定跟踪/眼控追踪的命中率很高,而且毕竟只是1英寸,较深的景深也算是帮了不少忙,只要对上了就基本在焦内。但它不支持UHS-II等高速卡,所以写卡速度并不快,70张RAW的写入需要35秒左右(USH-I型64GB),写卡的时候还能继续取景、拍摄并改变进入菜单改变部分设置,但不能切换到视频模式。
不过拍摄飞鸟或奔跑小孩时想要获得非常锐利的成像有一定难度,这是因为即便是室外拍摄,在200mm F4.5光圈下拍摄也需要超过1/200秒的快门速度才有保证,换言之就是需要打开较高的ISO,但对于1英寸底,或者对RX100 M6而言,2010万像素ISO 1600就基本相当于全画幅1.4亿像素ISO 12800,成像素质就略显吃力了,而且有时候ISO 1600还不太够用……除此之外,它的光学防抖在取景时不会介入(没有五轴防抖,只有镜头的4挡光学防抖),这时候机身太小的问题就出来了——手持追拍飞鸟等小目标时很容易跑偏,还有最重要的一点,200mm拍鸟,你是认真的么?
所以对于RX100 M6这种1英寸大变焦机来说,拍鸟不是它能干的事儿,至少也要选择RX10 M4这种有600mm F4级大长焦镜头的才行。不过拍小孩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至少小孩是相对可控和相对近距离的,在光线优越的情况下,RX100 M6可以在较低ISO下配合眼控追焦来抓拍奔跑的小屁孩,效果还不错。
Q:视频与镜头性能如何?
RX100 M6在视频上加了一些功能性的点,比如支持HLG实时HDR,这个在以前的 RX10 M4测试里我就提过了,是电视台实时转换HDR效果的功能设计,优点是即插即用,缺点是缺乏人为干预手段。4K码率是100Mbps 30p,XAVC S编码,因为是传感器全宽参与到视频捕捉,所以它是超5K分辨率超采(超采5472 X 3078到3840 X 2160),效果还不错。
镜头对焦性能在前面已经提过了,接下来主要说说使用体验,RX100 M6的变焦速度有快中慢三种可选,显然也是为加强视频功能而来,变焦马达几乎无声,不影响视频录制。影响信噪比、景深的等效光圈方面,1英寸24-200mm F2.8-4.5镜头约为F7.46-F12,与索尼自家APS-C画幅18-135mm镜头等效27-202mm F5.25-8.4相比没有什么优势。而M43的奥巴12-100mm F4等效为24-200mm F8,RX100 M6还是讨不到什么便宜(尤其长焦端)。所以想在性能上“越级打怪”还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而就实用光圈来说,我的建议是大多数情况下直接全开使用,因为1英寸2010万像素在F5左右的光圈就已经开始受光圈衍射的影响。而且从应用来看,缩光圈的主要是进行风光拍摄,不过画幅小的优势就是哪怕是F制光圈看起来很大,但实际景深也够深,1英寸传感器在等效24mm端F2.8全开时,将对焦点设置到2.7米处就能实现1.3米到无限远的超焦距,拍摄风光用这个方法几乎是绰绰有余了,如果带人像想站得更近一点的话,把光圈稍稍调整到F4,对焦到1.85米位置,人站在1米左右就能实现人和无限远处的崇山峻岭都在景深内。(24-70mm F1.8-2.8的其他款RX100在24mm F1.8时,对焦于4.2米左右就能实现2.1米到无限远处均在焦内)
而在长焦端,200mm F4.5在1米的最近对焦距离时,景深也不过2cm左右,纵深够大的时候也能做到一定程度的背景虚化,不过它的虚化效果其实是有点值得斟酌的:
光圈不够圆、光斑不够干净、口径蚀比较明显,而且靠近边缘的光斑,上下受内径受传感器内框切割……如果要严肃评判的话,这个焦外显然难以合格,想要在这方面获得跟无反单反近似效果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相对而言广角端微距(最近8cm)拍摄时的虚化还行,不过说实话,跟手机的算法虚化看起来差别也不是很大了……
接下来是分辨率测试环节,所有焦段都是光圈全开,机内各种校正都打开,RX100 M6的这颗大变焦镜头足足使用了10组15片,而且其中有8片非球面,下料还是(至少听起来)比较狠。
在广角端,中心部分的分辨率高,但边缘受像散慧差影响有一定程度下降(可见图一),不过依然在可接受范围内。而越往长焦端,中心分辨率渐渐下降,但边缘逐步上升,整个像场的分辨率就越趋于平稳,综合来看成像素质符合口袋机的定位,整个焦段也确实方便。除此之外等效光圈小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倍率色差宽度也比较小,100%放大才会看到一点点(可见图二),轴向色差也几乎没有,倒也省事儿。
不过RX100 M6的画质上限还是有不足的,比如它不支持14bit RAW,也不支持无损压缩,旅游机还是安心旅游吧。
然后是各级ISO的表现,其实这个部分还有一个小细节可以聊,大多数纯粹的传感器感光度测试方法都是以18%中性灰为基准,忽略了口径蚀/暗角带来的影响,像RX100 M6这种口径蚀比较明显的机型往往意味着像场边缘需要在机内强吃动态范围来实现亮度均衡,但带来的问题就是更明显的边角区域噪声(更大的底会有更大的动态范围,这个问题会相对小一些),那么,RX100 M6的暗角是有多明显?看它在24mm端的RAW文件和同一次快门的JPG输出对比就一目了然了:
请把重点放在取景区域上,可以明显看到,24mm端RAW域的边缘存在非常明显的暗角,JPG输出建立在裁剪的基础上,但裁剪的幅度显然不能太大,否则24mm视野就保不住了。而在200mm端,情况要稍微好一点:
200mm端的暗角小了不少,JPG输出的裁剪自然也小了很多。那么,在均匀光照的情况下以24mm ISO 400拍摄白板,RX100 M6的中心与边缘的噪声差别会有多大呢?请看下图:
如果是把ISO增加到3200,这差别就更明显了(ISO 400的边缘跟ISO 3200的中心几乎相同):
接下来看看各个档位不同位置的噪声表现吧,先看图像中间部分好了,按顺序是ISO 125/400/800/1600/3200/6400/12800:
先看中心部分,其实噪声从ISO 400就冒出来了,但ISO 1600我觉得也还可以接受,ISO 3200开始变得更明显,ISO 6400就不太够看了。不过噪点对画质的影响最重要参考系是输出尺寸,如果只是铺满全高清显示器来看,ISO 6400也是没问题的。ISO 12800会因为彩色噪点的关系产生一定的色相偏差,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建议使用。
如之前所解读,边缘部分的噪声会更严重一点,ISO 1600就已经出现彩色噪点了。仔细看即便是ISO 125也有可见的噪点出现,在中心位置并不会这样。所以,综合来看如果是主体位于中心的题材,比如家庭合影,把照片用作4K显示器桌面壁纸,RX100 M6的在ISO 800以内也算靠谱,全高清显示器ISO 3200也OK。发朋友圈ISO 6400,视具体情况ISO 12800也没问题。
而如果是拍风光照来当桌面,边缘成像素质就得考虑进来,4K显示器就尽量ISO 125,全高清可以ISO 800。朋友圈晒图分辨率低,ISO 3200的问题也不大,手机上APP加点滤镜就更随意了。
当然,RX100 M6支持手持多帧降噪,实际上是连续拍摄4张来合成,夜间拍摄的实用性强于单张,可以合理加以利用。
动态范围的测试因为最新的10.3版Camera RAW还没有支持RX100 M6,但可以通过修改硬件标签来实现读取,不过我还是想等到正式支持后再来做详细测试,目前得到的数据是有2~3档ISO的噪声容差,这对于1英寸传感器来说还算不错的成绩了。
一键弹出的电子取景器在RX100上也不算新鲜,但以前的电子取景器功能设计存在过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弹出取景器、拔出目镜;推回目镜、按压收回取景器的两段式设计,再比如收回取景器后自动关机(我只是单纯的想用LCD,强迫症使我见不得有一坨用不着的东西冒出来而已)……在RX100 M6上都得到解决:取景器的弹出和收回都是一段式操作,简单粗暴,而且收回后不再默认为关机。
不过有一点需要简单说明,索尼在形容电子取景器时使用了236万像素的说法,但事实上它的分辨率缩写明明白白标注了XGA,也即1024 X 768,换言之它的像素其实只有78.6万而已。这难道是传说中的虚假宣传?实则不然,严格来说应该是行业潜规则所致,因为在显示器领域,分辨率总数有像素和子像素两种概念,RGB面板的1个像素就是RGB这3个子像素组成,所以你用78.6万的像素数乘以3,就很容易得到RX100 M6宣传的235.9万这个数值了。以此类推,92万(子)像素的分辨率就是640像素 X 480像素,46万(子)像素就是480 X 320等等。
RX100 M6的LCD屏在拍摄时支持触控快门,而且这块屏虽然看起来从RX100 M4的123万下降到92万,但这里的123万是RGBW,M6是92万RGB,前者的每一个像素里多塞了一个白色子像素,而大家的物理分辨率都是640 X 480,所以是640 X 480 X 3(92万)和640 X 480 X 4(123万)的区别而已,用RGBW主要是为了增加亮度、降低功耗,但其实现在的RGB面板也完全能做到同等水准,RGBW就没有什么必要了,而且传感器的输出是RGB,RGBW显示还需要转换,反倒有形成失真的可能。
小小延伸:RGBW一开始是出现在低成本4K电视上,正常RGB面板的子像素总数为2490万(3840 X 2160X 3),RGBW面板则为1660万(三星方案,1920 X 2160 X 4)或2490万(LG方案,2880 X 2160 X 4),所以虽然都是4K,但RGBW总图物理分辨率依然偏低,主要还是为节能和省成本而来,而且目前来看也已经不再是主流。
续航就有点那啥了,NP-BX1这个从2012年初代RX100就开始祖传的3.6V/1240mAh/4.5Wh电池,在RX100 M6身上继续发光发热,日常使用LCD+电子取景器组合拍摄不到250张,如果跟我一样喜欢长期以连拍模式拍摄,大概也就拍个不到200组(每组3-5张),所以拍一天的话很有必要带上一两块备用电池,好在副厂早有破解版,比原厂价格良心很多。
总体来说,作为口袋便携相机,RX100 M6在体型、焦段、对焦速度、操控便利性、成像素质等方面都是旅游机型里相对均衡而强大的存在,简单来说就是比它强的也比它沉,甚至比它贵(虽然它已经很贵了),比它更便携的性能没它好(事实上随着卡片机的凉凉,市面上正经的相机里也没有比它这种类型更小巧的存在了),定位依然很清晰。
参数索尼RX100 M6测试解析rx100m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