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是防止病原体入侵, 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有效武器,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白细胞介素等)组成。
人体的免疫系统包含3道防线,第一道是皮肤和粘膜,第二道是吞噬细胞,杀伤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这两者称之为固有免疫,是与生俱来的的免疫机制,也称之为先天性免疫或者非特异性免疫, 作用范围广, 针对所有入侵机体的抗原物质。
与之相对,第三道防线称之特异性免疫,可以划分为由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抗原物质第一次入侵时,特异性免疫系统受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当二次入侵时,特异性抗体才能够有效清除对应的抗原。
在2013年,Chen和Mellman提出了肿瘤免疫循环的概念,揭示了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文章的链接如下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74761313002963
该机制图示如下
共分为了以下七个步骤
通过上述的肿瘤免疫循环机制,机体可以有效杀死肿瘤细胞,然而肿瘤细胞也非常的狡猾,可以通过肿瘤细胞自身的变化或者肿瘤微环境的改变,逃过免疫系统的围剿,从而维持肿瘤细胞的不断增殖,最终导致疾病的产生,这一现象称之为免疫逃逸。
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本质上是通过破坏肿瘤免疫循环中的某些步骤来实现的,相对地,科学家也提出了肿瘤的免疫治疗,该疗法通过放大或者激活机体内的肿瘤免疫循环,让免疫系统来杀伤肿瘤细胞,从而实现治疗的目的。
肿瘤的免疫疗法发展迅速,以PD-1, PD-L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疗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 对于多种肿瘤都存在一定的治疗效果,然而也存在响应率低,个体差异明显等问题。
为了更加有效的提高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科学家也在寻找对应的biomark, 通过bioamrker的水平来判断免疫疗法对该患者的治疗作用。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 burden, 简称TMB, 就是研究的非常火热的一种marker, 将TMB的水平划分成低,中,高3个level, 通过研究TMB水平与免疫治疗后患者生存情况的关系。从而可以根据TMB水平对免疫治疗的疗效有一个初步的预期,有助于个性化的精准医疗。